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停战议和。事实上有不少独立省区的民军及一些社会团体仍然反对议和,而坚决主张北伐。江西军界通电表示:“此间有劲旅一镇,群思效死,联同北伐,誓灭丑虏而朝食。和议诡计,素祸中国,最后解决,惟待征诛。”上海共和建设会、共和促进会致电各省都督军政分府,指出:“和议难信,人心皇皇,万勿为袁所愚而误大局,乞速北伐,君主立宪国民誓不承认。”同盟会中一部分激烈派也是人言籍籍,“甚嚣尘上,北伐声浪,到处可闻”。但是,这些言论并不能左右政局。于是,所谓“南北和谈”终究还是如期举行了。
三 南北和谈及幕后交易
1911年12月7日,清廷授袁世凯为全权大臣,命其委派代表驰赴南方讨论南北大局。袁世凯奉旨后,即委任唐绍仪为全权大臣总代表,严修、杨士琦为代表(严修未行),汪精卫(兆铭)、魏宸组、杨度为参赞(后汪精卫改任南方参赞),又以在京每省一人为各省代表:直隶刘若曾、江苏许鼎霖、浙江章宗祥、广西关冕钧、福建严复、湖北张国淦、广东冯耿光(或曰陈锦涛)、山东侯延爽(或曰周自齐)、吉林齐照甲、湖南郑沅、江西蔡金台(或曰朱益藩)、贵州蹇企益、山西渠本翘、云南张锴、安徽孙多森、四川傅增湘、甘肃刘笃庆、陕西雷多寿(或曰于邦华)、蒙古熙钰、黑龙江广山。12月9日,南方11省公举伍廷芳为民军代表,并迅速组织议和班子:参赞温宗尧、汪精卫、王宠惠、钮永建,湖北特派代表胡瑛、王正廷,职员陈经、虞熙正、关文湛、余沅、沈宝善、何智辉、曾广勷、蔡序东、刘汝霖、朱文柄、李范之、张公室、曾广智、史丹鈗、潘茂昭。12月11日,唐绍仪率北方代表团抵达汉口,并于13日到武昌会晤黎元洪。当时汉口已落入北洋军之手,袁世凯本拟在汉口议和,但由于江浙立宪派张謇、赵凤昌等人的多方活动和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强烈要求,以及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驻沪总领事法磊士(E.D.H.Fraser)的居间撮合,最后双方决定议和地点定在上海。12月17日,唐绍仪一行到达上海。